希望风暴早点过去

原文发于《世界环境》2007年第1期

文 何钢

2005年2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通过系列环评执法行动共清查了电站项目388个,清理出违法开工项目139个,其中火电项目46个,水电项目93个。

2006年2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打出重拳,对9省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27个投资共约4500亿元的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0个投资共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查处。

2007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外通报,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即停止审批其境内或所属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其违规项目得到彻底整改为止。

……

连续三年,似乎“环保风暴”已经成为国家环保总局送给中国公众的新年礼物,也是向世界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中国将以风暴的决心将环境良治进行到底。而处在漩涡中心的环保总局潘岳副局长坦言并非“博得美名”只是“不负良心”、“不负自然”,风暴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警告。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每年节能4%、减排2%”。而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突发性环境事故,群众环境投诉增加了三成,中央领导对环境问题的批示比上一年增加了52%。

每一次环保风暴都表达和凸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如何在现实的“无力感”中寻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机制,也许是环保风暴要回答的问题。2005年环评执法之后,环评从“橡皮图章”变成了项目审批的重要环节成为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圆明园听证会”以后《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出台。如此等等,我们希望每一次环保风暴都带来相应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改变。

如果回顾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环保风暴”刮过的声音和带来人类思想和社会的深刻变革。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调查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成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开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可能带来的环境灾难。

而20世纪中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误病事件等“八大公害事件” 接连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带来对环境认识的深刻变革。1970年4月22日,丹尼斯·海斯引领下全美有两千万人参加了首次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催生了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成立及《清洁空气法》等一系列重要环保法律的诞生。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宣言》掀开了人类环境史的新篇章。

从“物种”到“生态系统”,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范”,从“全球契约”到“企业公民”,从“精英”到“公民社会”,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从“资源节约”到“循环经济”……理念的变革可以看到在“民众推波,政府助澜”的环保风暴之后所带来的行动的转变。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当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横扫全球,而与之相关的全球问题也不断涌现,不仅让人想起美国总统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话,“我们要非常的清楚,过去平静年代的教条无法解释风暴时期的需求……我们现在面临全新的情况,我们需要全新的思想,我们要全新的行动,我们必须解放自己。”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环境保护仍是一场由惊人的污染事件和人民的诉求带来的运动,它还没准备好向为我们的子孙和中国的未来提供与众不同的新东西和可持续的新体制,比如观念上的更新,制度上的保障,法制的执行,技术上的创新,管理上的变革,更为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只有到了那一时刻,中国的环境事业才值得真正的喝彩,而环保风暴才真正成为过去。

不管是“迟来的环保风暴”还是“看风暴如何收场”,抑或“让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固然需要接受风暴的洗礼和教育,因为,我们“不在风暴中爆发,就在风暴中灭亡”。但是,“ 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我们希望风暴是在政治的博弈之后,可以获得思想的盛宴和平民的狂欢。因为,一个社会最大的变革乃是普通民众思想与观念,生活与命运的改变和福祉的实现。

借用吴晓波的一句话“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充满了变化和激情的大时代但是说实话,我希望它快点过去。”